2023-09-17 01:41:12 儿童故事
【拼音】qīng fēng liǎng xiù【典故】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释义】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近义词】两袖清风【相反词】公饱私囊【押韵词】松柏之寿、三不拗六、八音迭奏、风雨不透、食不重肉、功成业就、弘毅宽厚、七折八扣、闻融敦厚、四不拗六、......【英语】behonestandupright【成语故事】明朝时期,于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很敬佩苏武、诸葛亮、文天祥等,他先后在明宣宗、英宗、代宗各朝做官,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揽权纳贿和向权贵进贡,《入京》诗有体现:“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成语示例】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都穆《都公谭篡》卷上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隋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官员廉洁的借用语了。
采访:编辑 小土豆
拖延不是病,拖起来真要命。当“战拖”变成了一门学问,还有谁能是比一个自我治愈的资深拖延症患者更适合为我们讲讲关于拖延的二三事?
专访嘉宾:高地清风
国内第一个全职的拖延症咨询师,风格独特、深受学员喜爱的时间管理/个人管理讲师。民间互助组织战拖会创始人,拖延症一词定义者。管理国内最大的拖延症社区数年,倡导战拖学和战拖文化,致力于批量帮助拖延者。
邮箱:hi@
Part 1:与拖延和解
:作为战拖会会长,我们知道您本身也曾是一位拖延症患者,那么对您来说战拖的过程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战拖成功又是一个怎样的一种体验?
高地清风:大家都说,晚睡是因为没有勇气告别前一天,晚起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新的一天。在我刚加入豆瓣拖延症小组的时候,在我的计划表里堆了无数任务。每天结束时总是看着任务不减反增。那时候,每天看到的事情,永远是自己没做的,而不是已经做完的,所以也很少有对自己满意的一天。那时候我根本不愿去想长远的未来,一想到,就觉得心里发毛。
在战拖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到什么样的状况才是一个终点,才是一个结束。那时我一直认为你只能尽量去缓解你的拖延症,尽量减少拖延的次数,但它类似于一个不治之症,或者说你永远不可能消灭拖延。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终点也许并不是让你的人生就一次拖延也不出现了,而是你可以经历一个拐点,一种转变的时刻。你能意识到这个东西不再是一个你摆脱不掉的梦魇了。你其实可以管理它,而不再是一个很被动的,处处挨打的状态。我并没有突然一下意识到成功了。去年春天的时候,当经历完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我慢慢感受到拖延症这件事不再给我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了。
现在的每一天,我可以按照前一天晚上预定的时间起床,充满期待得开始新的一天。而且每天列在待办清单里的事情基本都能完成。即使不能完成,也能对具体原因一目了然。属于拖延的,会发现是违背了哪条戒律;不属于拖延的,会知道意外或限制是出现在哪里。以前每次赶高铁、飞机都会匆匆忙忙的,甚至会晚点。现在就很从容,一般情况下都能及时甚至更早得到达。现在,我的办公室在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非常整洁的。战拖成功很多时候它没有一个很显眼的标志性的变化,而是一个整体状态的改变,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了。战拖成功之后我觉得我也快乐了很多,比起极端的快乐,它其实是一种很充实的感觉。现在心境变得更平和了而且也更有安全感了。
Part 2: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到底拖延症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叫它症,但它真的是一种心理疾病么?
高地清风:在日常生活中,我开玩笑的时候有时会说谁谁谁有拖延症。这里的“拖延症”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拖延症本身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在DSM 和CCMD标准中都查不到这个词。所以无论是从医学还是心理学都没有把拖延症专门当成一种病来看待。拖延症虽然不能算病,但它至少是一种坏习惯。有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而且它也可以让当事人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临床上抑郁的程度。拖延症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症状。
从解决问题出发,我们为拖延症提出了一对操作性的定义: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
首先,拖延(无论真性拖延还是假性拖延)都必须是一种推迟(delay)。但只有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推迟才能叫做真性拖延。这两个条件一个是后果有害,第二个是没有必要,本来可以避免。如果拖延是由某些不可抗力造成的,比如别人推迟交给我们某些东西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去完成该做的事。如果别人那边的推迟确实是我们无能为力的,那么因其导致的我们的推迟就属于必要的推迟。至少不是我们主动拖延。
另一方面,所有不符合真性拖延的推迟叫做合理推迟。合理推迟不一定是假性拖延。只有当它被看作是拖延的时候才是假性拖延。特别是当它被当事人或者外界看作是拖延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后果的时候。假性拖延可能在当时没有造成后果,但是它很可能在之后造成危害。就比如它影响了当事人的情绪,而进一步产生一些次生性的后果。可以说真正导致后果的不是拖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推迟的态度。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说自己有拖延症?
高地清风:我觉得原因有很多。第一个点是人们并不知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的区分。即使知道真性拖延与假性拖延的区分,这仍是一个理论定义。有很多事情在当时是看不出好坏的。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没有能力预测一件事情长远的后果,我们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历史机遇往往是在事件成为历史之后才体现出意义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一件事的意义,然后觉得它就是拖延。比如我若干年前曾花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玩游戏。当时这件事情无论是在我看来,还是在别人看来都是不务正业。我自己曾经也为此谴责过自己。但是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其实在游戏当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它为我提供了一种我思考世界的切入方式。所以,由于时空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得判断出某一次的推迟到底算不算真性的拖延。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笼统得说自己有拖延症。
第二个点是因为拖延症这个概念合理化了我们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预期表现和实际表现之间都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于是我们就会找一些理由来解释这种落差感。就比如,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是命不好,到了近代我们可能会说是因为懒,而到现在,拖延症这个词出现了,我们就往往会说自己是拖延症。人们可能总是会想:要不是因为拖着不背单词,我现在的英语就应该已经学的很好了吧;要不是因为晚交材料,我现在也应该已经出国留学了吧;要不是因为拖着没交报告,我也不会被老板骂成这样……在我们看来,拖延似乎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到那些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虽然可能不是所有的落差都是拖延造成的,但是拖延症这个词还是成了替罪羊。
第三点,我认为这是一个语言现象。在社交的过程中吐槽我有拖延症会起到非常有效的娱乐效果。所以无论对于个人社交还是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拖延症”这个词都是非常有话题价值的。所以大家也喜欢用它,媒体也喜欢报道它。这个词就不可避免得流传开了。
Part 3:战拖有方
:为什么经常有人常年拖延而又常年战拖,最后也没有太大的成效?战拖过程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高地清风:其实战拖的过程中有很多很大的挑战,其中一个很显著的是思维方式上的僵化。很多人不能灵活处理问题。他们总是尝试用一种固定的策略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有一些人就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种性格,改变不了的。人在很多情况下会用这种方式来替自己开脱。但现实是,虽然他们可能真的有某种倾向,但是相反方向的事也并不是完全做不了。人可以在擅长的事情上做到九十分,但对于不擅长的事四五十分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个人如果以不擅长为借口,自我设限的话,一般连二三十分都做不到。
另一些人,不擅长的事也要求自己做到九十分。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无法达到期待,慢慢得他们可能就会惧怕开始。
所以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没有很合理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和目标,自我设限或者要求过高。而现实是尽善尽美和说得过去都是可取的。如果用比喻来说,要尽善尽美,就像让右撇子用右手做事,而说的过去就是让右撇子用左手做事。虽然左手不像右手那么灵活但仍旧是有用的。但是有的人自废左手,就限制住了自己的领域。这就是思维僵化。
而解决这个问题有时我们可以靠逆向思维。左手不行可以换右手试试。其实拖延症都可以靠人想出办法来解决。
:现在市面上有形形色色的战拖方法,大家如何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战拖方法?
高地清风:首先,“对症下药”是针对拖延类型来说的。我们应对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的策略就会略有不同。对于真性拖延,我们以减少这个现象为主,增加心理上的应对能力为辅。对于假性拖延,我们提倡你辨认它,判断出这件事是无可避免的然后接纳它。我们应该努力让造成消极后果的真性拖延尽量减少,让假性拖延尽量的明确,不给我们造成烦恼。所以,通过对付真性拖延,我们提高自己的效率,通过对付假性拖延,我们改善自己的心情。
现在很多提高执行力的方法它在设计之初也许只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他们在客观上也有一些避免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的结果。就比如番茄土豆工作法,如果一个人根据番茄土豆工作法一天切切实实得种出了一些番茄,他往往也能意识到“我一天的极限就是这么多番茄了”。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的有限性,同时他自己的看法可能也会有所改变。他会觉得我切切实实也是做了一些事,而不是我又拖延了。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并存的。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不是用来区分人的,而是对于某一件事来说的。在不同的人群之中拖延的问题和形式也略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讲共性更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刚刚提到的策略来解决这种共性上的问题。
:在体制、机制这种宏观层面上是否也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个人预防或者减少拖延症的发生?
高地清风:其实在宏观层面上也是大有可为的,我总结出了四个关键词:清单、沉浸、整理、叙事。
关于清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让员工下班以前通过邮件列一列一天之内完成的工作。这种每天的反思总结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员工正向积累成就感。我认为在战拖这条路上,正向能量的积累非常有效。如果员工在做的工作是他们能够胜任的,而且认可它的意义,如果工作能让他们产生追逐感,甚至使命的话,员工会非常享受工作本身。要求员工在下班之前列一下工作进展,就把他们的工作成果和成就显化了。这样可以避免员工一直盯着自己没做的事而忽视了自己做了的事。如果我们忽视做了的事,就会把成就感降低,然后让拖延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加明显。很多时候,通过罗列,人们会意识到其实一天之内还是做了很多事的。有这种成就感之后,大家就能有效避免假性拖延。虽然有可能我们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去做,但是这一天我们还是做了很多事。这样有助于保护员工工作的自发动力。最后,它也是一种及时的反馈。它就像是一个荣誉榜,大家上报的时候为了能多写一些,为了写的好一些,也会产生更多的动力来完成工作。
沉静是一种专心致志做事的状态,说的是要发挥不同员工的特长,不要身兼数职。有一些公司权责划分不明确,他们要求员工既要专注,又要有互动性。但是面对这种要求,结局经常会是两个事情都没做好,在互动的时候不积极,在做书面工作的时候又不专注。其实大家总是低估了打断这件事对于效率的危害。当你的工作被打断之后,平均要花费十五分钟来回到之前的状态当中。所以,工作分工的时候应该让专注的人做专注的工作,让互动性较强的人做社会性工作,这样划分开来,尽可能保护员工专心致志的工作时间。
第三点,清理,指的是公司可以在制度层面上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比如,从伦理角度来说,公司有权限制员工对于工作网络方面的使用。如非必须,可以要求员工不在上班时间内刷微博。
最后一个是叙事。叙事强调公司可以致力于打造一种文化,使得员工在工作之中产生一种使命感,从而大幅度的减少拖延。就比如一些创业团队,人人都很有干劲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拖延的状况也相对较少。叙事是一个相对感性的概念,企业可以通过故事,通过企业文化来激发员工的原生工作动力。
大学毕业后,小艾找工作连连碰壁,不得不接受现实,遵照父亲的遗愿,到收容遣送站工作。报到没几天,就碰上元旦前夕的遣送高峰,站里让他遣送一个老乞丐和一个坐台小姐返回家乡。
小艾深知责任重大。只见老乞丐蓬头垢面,身穿一件黑油油的破棉袄,老远就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据说,他常年在外乞讨,多次被遣送,是个老江湖。一见小艾,老乞丐就伸出脏兮兮的手:行行好,可怜可怜我,给几个小钱!坐台小姐名叫阿香,是扫黄扫出来的,面目清秀,却绷着一张阴沉沉的脸,对小艾爱理不理。按规定,阿香应该由女同志遣送,但站里的女同志本来就少,又都派出去了,阿香与老乞丐正好同路,没办法,只好让小艾顺便捎带。
小艾买好车票,老乞丐却赖在地上死活不走,嫌小艾太嫩,要求换人。小艾强忍着怒气,上前劝说老乞丐。闹了半天,老乞丐又找出另外一个理由:还没见到我的老朋友,我就不走!他还从怀里掏出一瓶酒,特意申明:这是我专门买的,准备送给我的老朋友。
这分明是找借口,想就此逃避遣送!眼看开车时间就要到了,小艾一急,叫来几个帮手,不容分说,连拖带拽地把老乞丐硬拉上了车。直到班车起步,小艾的心才落了地,万里长征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不料,车子刚驶离城区,阿香就闹着要上厕所:停车,停车!再不停车,我就拉在车上!司机只好停车,全车乘客都侧目而视,骂骂咧咧,让小艾无地自容。阿香下了车,慢吞吞走到路旁的厕所门前,冷不防撒腿就跑。小艾连忙跳下车去追。
老乞丐见状也要下车,他对司机说:我儿媳跑了,儿子去追,你们先走吧!等小艾追到阿香,气喘吁吁跑回来,班车早已无影无踪,他气得干瞪眼:车怎么走了?老乞丐一脸阴笑:我又不是司机,怎么知道!
气也没用,还得拦车再走。可小艾一摸衣兜,冷汗就流了!下来,钱包不见了!那里面可装着站里预支给三人的路费和食宿费,糟糕!老乞丐幸灾乐祸道:没钱,咱们干脆散伙!阿香翻着白眼,站在一旁看热闹。小艾猛然醒悟,刚才那一幕,是他俩合伙上演的一出闹剧!果然,老乞丐洋洋得意地承认:司机是我骗走的,就想让你尝尝我的辣子汤!谁叫你强行把我拉上车,不让我见老朋友?想跟我斗?哼,你还嫩了点!我要回去见我的老朋友!小艾气得脸色发紫,可看样子,老乞丐不像是找借口,莫非他真有老朋友要见?小艾冷静下来,问:谁是你的老朋友?
他也是你们站上的,年年都是他送我,对我比亲人还亲!老乞丐刚说出老朋友的名字,小艾就愣住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说:你的老朋友就在前面,走吧,我带你去见他。老乞丐半信半疑,跟着往前走。走进路旁的一片墓地,来到一座新坟前,小艾站住不动了:你的老朋友,他他就在下面。
老乞丐仿佛一下被雷击中:他怎么会小艾耷拉着脑袋说:胃癌,说走就走了。老乞丐怔怔地盯着小艾问:你是?小艾声音颤抖:大爷,对不起,我不知道您是我父亲的老朋友。遵照父亲的遗愿,我接替了他的工作。老乞丐把一整瓶酒都洒在了坟前,放声大哭:大兄弟,每年都是你来送我,问寒问暖、忙前忙后,还给我买这买那,让我感觉比来访的美国总统还风光!我在外面流浪,不管走到哪里,牵挂的就是你啊!一个叫花子,有你这么个朋友,我知足了!我俩说好的,今年你还来送我,咱哥俩好好喝一杯,你怎么就走了你走了,还不放心,又派儿子来送我,我还跟他捣蛋,我对不起你呀!
这以前,小艾一直不理解父亲,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对遣返人员那么好。此刻,他猛然理解了:一个能让乞丐感觉自己比美国总统还风光的人,那是多么了不起!小艾想起了父亲临终的嘱咐:儿子,干我们这一行,不是简简单单把人送回家就算完事。被遣返的人都有一颗流浪的心,他们需要温暖、需要关爱,你不但要把人送回家,还要把他们的心也送回家。
老乞丐见到了老朋友,了了心愿,本来可以好好上路了,可钱包一丢这路是寸步难行啊!小艾正一筹莫展,老乞丐却变戏法似的拿出个钱包:你的钱包是我拿走的,刚才,我想逼你回去别说了,走吧!老乞丐催着上路,小艾却发现阿香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
这回,老乞丐也急了,两人四下寻找,总算在一座坟茔后找到了她。阿香不知犯了什么病,双眼翻白,眼斜口歪。小艾束手无策,老乞丐却不慌不忙地蹲下来说:姑娘,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就别闹了,走吧。阿香一下恢复了正常,痛哭起来。原来,她是故意装疯卖傻啊!
三人重新上路。阿香一言不发,离家乡越近,她的脸色越难看。老乞丐倒很兴奋,不时伸头遥望,一副急盼归家的样子。到达小镇,已是很晚,小艾安排好食宿,往床上一倒便呼呼大睡。
第二天一早,小艾被老乞丐慌慌忙忙地叫醒了:阿香去镇上买了农药喝,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两人赶紧把阿香送到镇上的卫生所,医生得知送来的是坐台小姐,态度相当冷漠,一定要先交500元押金。小艾打开钱包一看,还不到100元,只得苦苦哀求:医生,能不能先给她看看,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医生面无表情地说:是死是活,那是你的事。不交钱,就走人!
小艾恨不得给他两耳光,老乞丐也骂道:就知道伸手要钱,你是什么医生?还不如我们这些叫花子!医生捂着鼻子连连后退,老乞丐刷的一声撕开破棉袄,哇,臭烘烘的棉袄夹层里,全是一张张百元大钞!老乞丐抽出五张钞票,狠狠砸在医生面前:别看我是叫花子,可我不缺良心,更不缺钱!老乞丐的举动不仅让小艾目瞪口呆,就连医生也大吃一惊。
灌了肠、打了针,阿香悠悠地醒了过来,这才说出缘由:几年前,她与男友高考落榜,男友邀她回山村小学当老师;可两人意见不合,只得分道扬镳。她一心想去省城挣大钱,结果却上当受骗,被迫当了坐台小姐。原以为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不想却被扫了回来,哪有脸去见男友?所以,她死也不回家
老乞丐急切地问:姑娘,你你叫什么名字?一听阿香说出真名,老乞丐满脸风云变幻,一把抓住小艾,突然为阿香求起情来:你就行行好,别把她送回去7,放她走吧。小艾感到蹊跷,一再追问,真是无巧不成书阿香的男友,竟是老乞丐的儿子!
阿香一下呆住了。她家与老乞丐住的小山村,中间隔着一座大山,以前互不相识,眼下得知老乞丐就是男友的父亲,顿时又惊又喜、又羞又怕:大爷,您不让我回去,这是嫌弃我?求求您,千万别把我的情况告诉他。老乞丐沉默半晌,一声长叹:姑娘,我哪会嫌弃你?我是不愿让你见到他我就是想把你的情况告诉他,也办不到啊!
阿香听出了话外音,一脸焦急:大爷,他出了什么事?老乞丐说出实情:一个雨天,学校的教室突然垮塌,为救学生,儿子被房梁砸伤脑袋,从此神智不清,整天念着阿香的名字,拿着粉笔到处乱写,写来写去都是教室两个字。村里太穷,垮塌的教室无力修复,时时刺激着儿子的神经。这些年,老乞丐厚着老脸外出乞讨,积攒起一张张百元大钞,就是想满足儿子的心愿,给小学再盖一间教室。小艾感动不已:这个脏兮兮、臭烘烘的老乞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啊!
阿香泪流满面,跳下病床,扑通一声给老乞丐跪下:大爷,让我跟您走吧!只要您不嫌弃,我愿意给您当儿媳当闺女也行!哪怕他瘫痪在床,我也心甘情愿伺候他一辈子!老乞丐含泪扶起阿香:姑娘,当儿媳也好,当闺女也好,我都高兴。你要是愿意跟我回家,就别叫大爷了,叫我一声爹吧!阿香痛痛快快叫了一声:爹!
几个小时后,三人你搀我扶地爬上一座山梁,清风阵阵,三人有说有笑,不知情的乡亲见了,没准还以为这是一家三口高高兴兴赶集归来呢。登高远望,小艾猛然意识到:他护送回来的,不是两个遣返人员,而是天一样宽阔、山一样永恒的人间真情!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结构】主谓式【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同韵词】战兢兢、一个萝卜一个坑、虎口余生、声价倍增、一路风清、口口声声、远来和尚好看经、济弱扶倾、画龙点睛、身微言轻、......【灯谜】马蹄服【歇后语】胳膊弯里打凉扇【英文】withcleanhands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其它使用】◎ "两袖清风"是指做官廉洁,是一种优良品德,然而在改革的时代,仅仅如此,还很不够。◎ 这次受表彰的路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百名标杆"中,有"敞开门户为货主,优质服务创一流"的大连车站货场、"用关怀、理解和爱心创造'旅客之家'"的峨眉站客运室、三十年如一日优质服务的乌鲁木齐客运段69/70次第三包乘组、"手中有权不谋私,两袖清风十七载"的绥中站货运员费淑云、"奋不顾身,勇斗持枪歹徒"的鹰潭乘警队胡宗泽等。◎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与一些市长座谈时讲到,没有作为的人,只知道做官、喝茶的,即使两袖清风也不是好干部,这样的人不符合建设四化的需要,要坚决换掉。◎ 在江西任职三年昭雪冤狱数百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被称为"于青天",在"土木堡之变"后,五十一岁的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坚决抗敌,保住了北京城。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武松正叹息,只见一男一女走进来。却是张青与孙二娘。二人慌忙放开武松,到客厅坐下说话。原来,此处是张青的又一处酒店,所以手下伙计不认识武松。二人问武松如何这般狼狈相,武松就把醉打蒋门神到血溅鸳鸯楼的经过说了一遍。张青就领武松到客房睡觉,两口子忙到厨房安排美味佳肴,款待武松。
天明后,都监府躲得性命的才奔出来,叫来军兵,前前后后一看,共杀死一十五人,慌忙报到府衙。知府大惊,见墙上血字留名,忙下令紧闭四门,搜捕正凶武松。飞云浦保正也来禀报,桥上河边四人被杀,共是一十九条人命。知府就悬赏三千贯,捉拿武松,窝藏不报者,与犯人同罪,行文各州府,一同缉捕。
伙计探听明白,飞报张青。因此案牵涉两位朝廷命官,兵丁、差役倾巢而出,四乡都不得安宁。张青对武松说:不是当哥哥的胆小,不敢留兄弟,只怕兄弟有个闪失,当哥哥的面子上也不好看。上回我给兄弟说了,花和尚鲁大师和青面兽杨志占二龙山落草,兄弟不如投奔他们去。武松说:哥哥说得是,我就去投奔他们。张青便写下一封书信,举荐武松入伙。孙二娘却说:叔叔这样走怎么行?脸上两行金印让人一眼就认出来了。依我说,叔叔不如扮了那头陀去。孙二娘拿出那头陀的僧衣,让武松换了,就像比着武松的身材做的。她又为武松散开头发,戴上铁戒箍,正好遮住脸上的金印。武松接过双戒刀,抽出一看,是上好雪花镔铁打造。孙二娘又把武松抢来的金银酒器留下,给他一包银子,把度牒、书信一齐包了,给武松背上。
武松辞别了张青夫妇,顺大路投东而行。此时正值十月天气,转眼天就黑了。武松趁着月色,上了一座山岭,忽听一阵笑声。他循声寻去,见有一座坟庵,约有十多间草屋,一个道人正搂着一个女人在窗前赏月嬉笑。武松大怒,这出家人搂着女人,绝不是什么好东西,拿他祭祭刀!武松寻到大门,上前就敲。一个道童探头喝问:什么人大惊小怪?武松一刀杀了那道童。道人大叫一声,抡着双剑杀过来。武松抽出双戒刀上前迎敌。斗了十多合,武松卖个破绽,让过道人双剑,返身一刀砍下道人的头来。那女子走出来,连向武松称谢。武松问明女子是岭下张家的女儿,被道人杀了父母兄嫂抢上岭来。因这岭叫蜈蚣岭,道人就自称飞天蜈蚣王道人。武松搜出道人的积蓄,约有一二百两金银,给了那女子,让她下岭,吃了些现成酒肉,一把火烧了坟庵。
走了十多天,武松见路过的城镇乡村到处都贴着捉拿他的告示,他已扮作行者,一路上无人盘问。这时已是十一月天气,寒风刺骨,武松一路买酒买肉吃,也敌不住严寒。这天,他见一座险峻的高山下,有一家酒店,门前有一道溪水,便走进去,要酒要肉。店家说:酒倒有,肉却没了。武松吃了几碗寡酒,大呼小叫要吃肉,店家只是说没有。二人正争吵,只见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大汉领着三四个人走进来。店主忙笑脸相迎,搬出一个青花瓷瓮,又端出两只熟鸡、一大盘精肉来。店主打开瓮盖,一阵酒香飘来,武松闻出正是上等好酒,气不打一处来,拍着桌子大叫:有这些好东西,你为什么不卖给我?难道我没银子?店主说:这是他们自己拿来的,只是借我的店吃酒。武松大骂:放屁!店主说:没见过这种出家人,真蛮横!武松喝叫:老爷没白吃你的,怎蛮横?店主说:还有出家人自称老爷的。武松跳起来,一掌把店主打得鼻青脸肿,栽在地上半晌起不来。
在扬州的瘦西湖,过二十四桥,遇金农的静香书屋。在屋内小坐,室内是数百年前的木椅和几案,从雕花木窗往外看,屋后坡上青竹成片,经冬未凋,这些竹和屋前的梅都是这位扬州八怪之首的画中之物。
人们喜爱的,更多的是竹的细叶疏节所展示的气质,与其他草木比,除了它诸多的实用价值,竹子自有恬淡、正直、柔韧等诸多人文内涵。竹里清风竹外尘,金农题诗于竹图,是眼前之景的写实,也是画家人生的写照。
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这诗句被金农以质朴嶙峋之态写于竹图之上,三两成行,笔画干净,瘦而不枯,毫不拘泥。他画的竹或梅有淡然之气。这个淡字,半火半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经过了水火无情般的人世历练,什么都看开了,看淡了,在一幅宣纸面前反而有了心境的豁达,才情的泉水反倒流淌得更为畅快通达。
在一幅《竹石图》上,石是竹的背景,黑黢黢地立在那儿,岿然不动,淡墨勾勒的竹,稀疏有韵,画不能语意动人,心思宁静时看着这幅画,有明月夜短松冈的凉意。那样淡的线条,淡定沉静。
独行幽篁里,长吟复泼墨,艺术的美,往往产生于自我的困顿和低回之时,古人生活的寒素和官场的失意常常成就诗书画的成就,八大山人如此,郑板桥如此,金农也是如此。已逾半百的金农,在前半生的光阴里,不能免俗地一次次参加科考,飞蛾般扑向仕途的光明,一掷年华几十年,终究无果,碰着壁,退而在书画这块天地里施展才能,寄托情怀,到晚年更是人画俱老老且愈坚,不落俗尘。金农有号名冬心,这名号真是清气满怀,凛然有风骨。
作家车前子认为金农的竹比众所周知的郑板桥的竹画得有味道。金农是写影写神,郑板桥是画形画态,是通俗唱法。板桥的竹更多人间的烟火气,他的画明码标价,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也就是说他在私塾教书,晨起看竹,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自然多一份逸气和自在。而金农布衣终身,卖书画自给,在困苦时不得不和葱和蒜卖街头,或者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生活境况的不同折射在画上,板桥的竹多一份闲情,金农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只能遥想,似怀素泼墨芭蕉,似张旭以发狂草于地,金农那内心的惊雷闪电奔涌而出,化作查查牙牙,不肯屈伏的竹,阳刚而有生气。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人生的得失困厄已无法摧残干扰这颗坚韧的心,金农在超凡脱俗的绘画中淋漓尽致地画进他的洒脱和酣畅。
最可贵的是,金农葆有一颗稚拙之心。苦寒的生活没有压垮画家清远深美的灵魂。苦难有多沉,生命就有多轻盈。金农画竹,多随意选取印象中的片段,并题上霎时的情绪,让人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是画家性灵的真实呈现。
竹里清风竹外尘,世有清风也有尘,好在金农在半百后有了选择,一颗心沉静在竹、梅之中,在孤寒的人生枝头有了竹气梅香,身在静香书屋,留一段暗香于后人。